1月8日,是我们的宝藏男孩苏轼的生日,不知不觉间,他已经岁了。他感动我们多年了。在中国,没有人不喜欢苏轼。四川人喜欢苏轼,黄州人喜欢苏轼,儋州人喜欢苏轼,杭州人更喜欢苏轼。
今天,我们一起跟着苏轼的足迹,从他的诗词里探寻他留给世人的精神粮食吧!
1、眉山
公元年1月8日,苏东坡出生在四川眉山。民间传说,在苏轼出生这一年,眉山郁郁葱葱的大山,突然花草凋零树木枯萎。苏子是吸收天地灵气,日月精华出生的。
公元年,十八岁的苏轼娶了自己老师王方的女儿,刚满十五岁的王弗。
据说,在结婚前,苏轼对于未来媳妇的相貌很是好奇,就悄悄跑到王家附近,希望能窥见自己未来的新娘子。
这次造访苏轼没有遇到新娘,却留给后世一首美丽的诗篇。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出自苏轼《蝶恋花·春景》
暮春时节,花儿已经褪尽残红,树梢上长出了小小的青杏。燕子在天空飞舞,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也已经被风吹得越来越少,但不要伤心,我们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
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少女发出动听的笑声,墙外的行人都能听见。慢慢地,围墙里边的笑声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伤害。
苏轼与王弗成婚后,夫妻恩爱,留下一子苏迈。
公元年,二十岁的苏轼与弟弟苏辙一起,跟随父亲离开家乡,前往都城汴京参加科举考试。
这次科举让三苏名满天下。据说,当时的仁宗皇帝,面试完苏轼后,回到后宫,激动地对皇后说:“朕为儿孙选了一位宰相之才啊!”
在苏轼的仕途将要开始时,家中传来噩耗,母亲因操劳过度去世。苏轼父子匆忙赶回眉山。
2.西安
公元年,守丧完毕苏轼被授予大理评事,做了凤翔府签判,这是新科进士地最高起点,可见,皇帝对苏轼的器重。
于是二十五岁的苏轼正式踏入仕途,来到了西安。赴任凤翔途中,苏轼经过曾经赶考路过的河南渑池,给弟弟苏辙写了一首诗,就是那句有名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苏轼在凤翔期间,勤政爱民,经常深入基层,到各地查访,积累了很多地方治理的经验,同时也体验到了宦游生活的沉重乏味,理想和现实的反差。
忙于公务的苏轼,在凤翔留下的诗篇不多,我们可以考证的有这首《守岁》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出自苏轼《守岁》
即将迈入中年的苏轼,已经感受到了岁月的流逝。他用蛇的蜕皮比喻时间不可留,勉励自己要自始至终抓紧时间做事,免得时间过半,虽勤也难补于事。
努力应从今日始,莫让志向付东流。
3.杭州
公元年,宋仁宗去世,英宗即位,诏苏轼回京,授直史馆。正要仕途顺利的时候,家中又传来噩耗,苏轼的妻子王弗病逝,不久,老父亲苏洵也离开人世。
就这样,苏轼短暂的汴京生活匆匆结束。
等苏轼再返汴京,朝廷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宋英宗去世,即位的神宗锐意进取,重用王安石主持变法。苏轼稳中求进的政治方针和王安石的改革多有冲突,二人常在朝堂上针锋相对。
为了远离朝堂纷争,熙宁四年,公元年,苏轼调为杭州通判。
在杭州的苏轼,奔忙公务之余,常常醉心于湖光山色。生性豁达、幽默诙谐的苏轼,不管是文人雅集,还是群众游乐,总能看到他的身影。
这期间,他为我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将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而在晴日阳光照耀下得西湖,水波荡漾,光彩熠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淡妆浓抹都显得十分自然。
这是描写西湖最富盛名得一首诗。
4.密州
公元年,宋神宗熙宁七年,苏轼改调密州知州。
苏子兄弟之间得感情历来为人称道,二人常常有诗文唱和,其中,流传千古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便在密州的一个中秋诞生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弟,进入仕途后,便开始体验人生的聚散离合。公元年的中秋,酒醉之后的苏轼,想起父母离世后这个世界上最亲的人,思念无法相聚的弟弟,为我们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5.徐州
公元年,苏轼改任徐州。
在反反复复的外调中,苏轼已经感受到仕途的疲惫,官场的艰辛。但是,他依旧有一腔豪情,在徐州治理水患,爱戴百姓。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出自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虽然苏轼在文坛上威望甚高,徐州的文人士子都愿意与之结交,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等人先后求列于苏轼门下。但是仕途功业,才是古代文人的核心追求。
苏轼作为漂泊天涯的游子,已经感到十分疲倦。看那山中的归路,对着故乡家园苦苦地思念。
他感叹燕子楼,佳人离去后的空空落落,又何尝不是感叹自己。燕子楼的主人,作为一介女子,尚有人赏识,而满腹经纶的自己,却无法进入朝廷中央,只能辗转各地,沉沦下僚
6.湖州
公元年,苏轼改任湖州。就是在湖州期间,苏轼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人从他的诗歌和奏章中寻章摘句,指责他包藏祸心、诽谤先帝,指斥乘舆,要求皇帝诛杀苏轼。
就这样,苏轼从湖州被押解回京。多方营救后,才留得性命,被贬黄州。
但是,在湖州期间,苏轼依旧为我们留下了美丽的诗篇。
细雨斜风作晓寒,
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
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出自苏轼《浣溪沙》
细雨微寒的天气,斜风中,淡淡的烟雾和稀疏的杨柳使初晴后的沙滩更加妩媚。春水初生,清澈的汇入淮河,水势浩大,茫茫一片。
泡上一杯浮着雪沫乳花似的清茶,品尝山间嫩绿的蓼芽蒿笋的春盘素菜。而人间真正有滋味的还是这清淡的欢愉。
我们想,苏轼若一直有这样安静恬适的生活,该有多好。但是,若一直这样,也许我们就见不到《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那样的名篇了。
7.黄州
公元年,苏轼来到黄州。
朝廷给了他一个团练副使的职位,其实还是被监视的罪犯。
苏轼初到黄州,寄宿一个寺庙里,后来经过努力,一个夫子,放下文人的矜持,买田种地,才盖起自己的茅屋。
在黄州,一个官场上的苏轼消失了,一代文豪苏东坡却诞生了。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出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常常在赤壁缅怀英雄人物,他虽然还没有放弃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但是,佛老的清静无为、超然物外却占据了上风。
这使得他能够以更加超然的心态看待人生的种种遭遇,他在对大自然的感悟中淡化和超越人生的苦难。
8.开封
宋神宗去世后,哲宗即位。由于哲宗年幼,朝廷由高太后掌权。
高太后非常欣赏苏轼的才华,将苏轼提升为翰林学士兼侍读。
重入政坛的苏轼依旧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他既反对新党的急功冒进,也反对旧党的保守。很快,苏轼就又不容于新旧两党。
但是在开封期间,苏轼为了我们留下了一首生动的题画诗。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出自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执掌文坛的小苏学士,结交了很多文人墨客,也提拔了许多后进学子,唱和不断。
这首《《惠崇春江晚景》》就是友人作了一幅画,请求苏轼在上面题的一首诗。
9.惠州
公元年,不容于新旧两党的苏轼再次来到杭州。
不久后高太后病逝,宋哲宗亲征后,重新启用新党。苏轼又成了被打压的对象。公元年,在小人的谗言下,苏轼被贬到广东惠州。
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出自苏轼《惠州一绝》
乐观豁达的苏轼早已进化成了一位美食家,他已经学会了走到哪吃到哪。
在不毛之地的惠州,他被鲜美的荔枝所吸引。每到季节,就沉醉于荔枝的美味中。
不过,一天吃三百颗荔枝,可能有点夸张,有人尝试过,吃了几十个就会上火流鼻血了。当然也有个别身体特别棒了,一次吃了个也没有问题。
10.儋州
苏轼被贬到惠州,政敌犹不足惜,又一贬再贬,公元年,苏轼又被贬到了天涯海角。海南的儋州。
在蛮荒的海岛,和未开化的少数民族为伍,都以为苏轼会死在这里。这也是政敌的目的。
谁也没有想到,苏轼竟然和当地民众打成一片,学回了土语,还培养了海南的第一个进士姜唐佐。
白头萧散满霜风,
小阁藤床寄病容。
报道先生春睡美,
道人轻打五更钟。
出自苏轼《纵笔》
在海南,苏轼的诗文中常常流露出随遇而安的态度,随缘自适不在是人生的理想,而是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在七年的岭南生涯中,苏轼将精神的关照,投诸到日常生活中,他从一草一木,日常琐事中发现无穷的生机和乐趣。
公元年,宋哲宗去世,六十五岁的苏轼获赦北还。
由于年龄的老迈和旅途的颠簸,在加上天气炎热,未到京城的苏轼,在常州病逝。享年六十五岁。
在生命的最后,苏轼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出自苏轼《自题金山画像》
不管是放达、愤懑,还是感慨,但是,苏轼留给了后世太多的精神财富。
1月8日,让我们穿越历史,祝他生日快乐!
本文作者:芸裳
这里有最美古诗词,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8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