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下午,由惠州市委宣传部组织开展的“高质量发展看惠州”媒体调研行·百千万工程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惠州市林业局。
惠州目前是全省古树名木资源最多的地级市。南都记者获悉,根据林业部门第五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数据,惠州全市新增古树棵,古树数量达到株,排名全省第一。近年来,惠州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高质量推进林业生态建设,森林质量不断优化提升,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长,自然保护地建设亮点突出,林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赢得绿色生态竞争新优势。
全省率先完成古树名木普查建档
古树名木,是惠州这块古老大地上的绿色瑰宝,是见证百年乃至千年历史沧桑的活文物。一株古树名木,便是一段历史,都有属于它的故事,它往往和一座城市、一个村镇、一座庙宇的人文生态紧密相连。
“惠州把古树名木保护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绿美古树乡村建设,形成具有南粤特色的古树名木保护模式。全市现有古树名木棵和市区棵重点保护树木全部进行挂牌保护,签订管护责任书,落实管护责任人。”据惠州市林业局副局长雷名武介绍,惠州在全省第一个完成古树名木普查建档工作,在全省第一个建立古树名木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市古树资源“一张图”,在全省第一个为古树名木购买保险,其中今年完成衰弱濒危古树抢救复壮75棵。
据悉,惠州市林业部门已完成“惠州市古树名木信息化管理系统”升级改造,实现全市古树名木、古树群资源信息化管理,对每一棵古树名木的树高、树龄、生长状况、古树病虫害防治等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对城市建成区树龄50年以上或胸径30厘米以上的重点绿化树木实施挂牌保护,目前已挂牌保护棵。
在已知的古树名木中,惠州有3株树龄达年以上,其中最老的为罗浮山华首古寺旁漆树科的“人面子”(约年)。这棵千年古树距离华首古寺山门不到米,树高约35米,至今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据寺中僧人介绍,华首古寺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此树为当年高僧所种植,古寺曾多次毁于战火,现寺建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古树每年均开花结果,果为青绿色,脚拇趾头大小,有人将果实制为果脯,在寺旁出售。
在惠东县古田保护区有株树龄逾百年的眼镜豆,树形最为壮观,其属含羞草科常绿木质大藤木,藤的基围粗厘米,分生出4条巨藤,其中最粗的一条围粗厘米,古藤总长上千米,犹如4条巨蟒蜿蜒于溪谷岗坡之中,时而攀上树冠,时而凌空腾起,似架起道道“天梯”,又如铺设座座“天桥”,气势雄伟壮观。
全市所有森林公园免费向公众开放
好山好水好空气,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惠州最大的优势。作为省内首个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的地级市,惠州森林资源丰富,统计数据显示,惠州全市森林覆盖率61.6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8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85万立方米,全市森林面积超过万亩,全市林地面积超过万亩。尤为难得的是,惠州全市所有森林公园都免费向公众开放,实现了“创森”成果全民共享,让市民享受更多的“绿色福利”。
惠州山川秀美,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自然环境,集山、湖、江、海、林、泉、瀑为一体,坐拥“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美丽胜景,素有“粤东重镇”“岭南名郡”之誉。境内“岭南第一山”罗浮山屹立于东江之滨,与“北回归线上的绿洲”南昆山,以及群峰叠嶂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象头山遥相呼应,形成了群山环绕,绿色覆盖的城市风貌。
目前,惠州全市拥有自然保护地86个,基本形成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以省级以下自然保护区为基础,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为补充,布局比较合理、类型比较齐全、功能比较完备的自然保护地网络体系。良好自然地条件,吸引了多种国家级保护动植物现身惠州,近年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穿山甲频繁现身惠州;南昆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广东省物种宝库”;今年7月发现全新物种“广东溪蟾”;在惠州闹市中,有一处绝佳的观鸟胜地——西湖鸟岛,常有颜色各异的鸟儿在此栖息,以上种种,共同绘就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全面推行林长制组成“护绿大军”
“全面推行林长制,将进一步厚植惠州生态优势,确保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生态环境保持全省领先地位。”据介绍,目前惠州已基本建成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四级林长体系,实现“林有人管、事有人做、责有人担”的四级林长管理体系。全市共设立各级林长名,共落实护林员人、明确监管员人,他们多次深入责任区域开展巡林和调研,积极主动协调解决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的重大问题,合力守护惠州绿水青山,成为助力惠州生态文明建设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
当前,惠州持续推深做实林长制,全面提升林长履职能力、林业体制机制创新能力、林业现代化治理能力,常态化开展林长巡林,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力度,营造爱绿护绿增绿的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完善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森林资源保护发展长效机制,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巩固森林城市、园林城市成果。
根据目标任务,到年,惠州将全面实现“公园城市、粤港澳大湾区东北部生态安全屏障”的建设目标,建设形成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幸福和谐、生态宜居的美丽惠州。
推进林业经济带动林农增收
此外,惠州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积极推进林业经济发展,年前三季度预计林业一二三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52.5%。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带动林农增收。目前全市现有竹林面积约18万亩,龙门县近16万亩,每天生产近吨牙签、餐签,竹产业从业人员1.2万人,年人均收入约4万元。惠东县积极打造“绿棋楠沉香之乡”,共有沉香企业家,种植绿棋楠沉香1.2万亩,带动多户农户种植,解决本地农民就业多人,年产值过亿元。
丰富多样的林业产业,已成为惠州生态经济的新驱动力。数据显示,目前惠州市南药种植面积约为21万亩,其中沉香9万亩、油茶3万亩、牛大力1.8万亩、巴戟1.2万亩、猴耳环0.8万亩、石斛0.62万亩、金线莲0.35万亩、五指毛桃0.32万亩,其他还有小叶榕、灵芝、金樱子、三吖苦等,主要分布在惠东、博罗、龙门三个县。
惠州坚持走生态美、产业强、文化兴、百姓富相促进的绿色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绿棋楠沉香、猴耳环、油茶、竹子等林业产业。惠州市政协把“大力发展油茶产业,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提案列入重点协商课题深入调查研究、建言献策;市委组织部、市委农办把油茶生产种植任务纳入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亮牌提醒,闭环推进”工作,定期督促落实。各级林长着力解决油茶种植用地、资金和种苗等重点难点问题,目前已顺利完成今年3万亩的油茶新造任务。在惠东县宝口镇筹划打造万亩集中连片油茶种植基地,建设集种植、加工、观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黄海林田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9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