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陆以湉,字薪安,一字定圃,号敬安。浙江桐乡县人。在《冷庐杂识》中说:天下西湖三十有六,惟杭州最著。清时期是从书本上了解信息,自然也模糊,全国到底有多少名或改名换姓叫西湖的,没有过真实统计,名气最大当然是杭州西湖,其次是扬州瘦西湖,再者是惠州西湖。
霞彩曲桥,一派吉祥瑞和色彩。
西,方向名词之一,最早汉字形象在甲骨文字造形像鸟巢,会形识意理解是鸟入巢栖息,这个意思后来写作“栖”。夕阳西下,鸟儿觅食纷纷归巢。故《说文解字》,鸟在巢上,象形。日在西方而鸟〔?木妻〕,故因以为东西之西。凡西之属皆从西。《诗经·大雅·桑柔》:自西徂东,靡所定处。《史记·历书》:日归于西,起明于东,月归于东,起明于西。
夕阳西下,鸟儿觅食纷纷归巢。
西,在佛教《阿弥陀经》所说的西方极乐世界。西方三圣是指阿弥陀三尊,中间是阿弥陀佛,右边观世音菩萨,左边为大势至菩萨组成。是净土宗专修对象,阿弥陀佛是表示无量的光明,无量的寿命,无量的功德;观音菩萨是表大慈悲,宇宙的大慈悲;大势至菩萨是代表喜舍。所以就很好了解,为什么有很多地方取名叫西湖。
晚秋夕阳,红光照着玉塔显出古朴生机勃勃。
惠州西湖形成东晋元年前,《惠州府志》记载:兴建龙兴寺于湖上。可见当时已成湖了,而已故广东省文史馆副馆长张友仁考证,在东汉时期:“东汉时,湖上犹有狼虎居之,无所谓湖也。”北宋政治家,“庆历四谏官”之一的余靖在《开元寺记》写:“重山复岭,隐映岩谷,长谿带幡,湖光相照”。当时还没有叫西湖。
最早经营改造惠州西湖的是北宋官员陈偁,他是福建沙县城西劝忠坊人。他在历史上口碑,以治行闻,善于惠政闻名在史,嘉祐五年从蔡州(今河南汝南)通判转任惠州知州,惠州与沙县地理气候环境差别不大,治理也就熟练,《广东通志》记载:宋英宗治平三年,惠州知府陈偁于城西筑北堤余丈,使之成广袤十里丰湖,湖之润溉田数百顷,苇藕蒲鱼之利岁数万。“施于民者丰”,当时就叫丰湖。
余晖映彩,落日晚霞桥孔廊亭色彩鲜艳。
纵情中国历史家喻户晓“网红”之最,一是唐朝李白,二是宋朝苏轼。只要是他俩路过之地,定有赋予故事传说,就拿我老家来说,有个村叫苏家来,传说是苏东坡路过此地,进村讨了碗茶喝,就改名叫苏家来村,以表对这位大文人尊敬与爱戴。宋哲宗绍圣元年十月,苏轼到来惠州,改变了当时默默无闻的名气。
残阳弯桥,一缕一缕阳光铺在古桥面。
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自欲老辽东。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十月二日初到惠州》苏轼借助刘邦,为父亲仿建家乡村子解乡愁,又嘲自己无官一身轻松,苏武、管宁长期住地方习惯了,也可当隐身之地,何况乎,此地四季如春怡人天气。
亭台弄水,碧波泛滥绿水动静相交。
古代文人雅致,独身进深山老寺,访友,探隐者,寻仙人之踪;湖畔泛舟,三五成群,携眷,喝酒,醉卧草房陋亭。苏轼知道附近有隐居炼丹仙山一座,罗浮山,也许不知道这里有潭小湖,叫丰湖,到了后方知有此湖。予尝夜起登合江楼,或与客游丰湖,入栖禅寺,叩罗浮道院,登逍遥堂,逮晓乃归。苏轼(并引)《江月五首》。
秋水古寺,红霞照耀下湖水寺院风光无垠美。
此时还不叫西湖,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是有实权,作用来监督各地知州,他可以用行政权修挖杭州西湖,筑了一条南北走向的堤坝,后人就把它叫苏堤。在岭南正是他人生低潮时期,一些官僚、达贵、富商都躲着他,只能靠自已人格魅力,为了方便百姓来往又倡议修筑堤坝。
湖滨渔歌,划舟唱词悠然自得。
苏轼“助施犀带”带动下,他的弟妇史氏又捐出“黄金钱数千助施”,在西村与西山之间筑堤建桥,方便两民众走亲访友,栖禅院僧希固主持筑坝建桥,先筑进两岸为堤,石盐木在堤上架桥,取名西新桥。《两桥诗,并引其二西新桥》其中写道:昔桥本千柱,挂湖如断霓···炎州无坚植,潦水轻推挤···嗟我久阁笔,不书纸尾鹥···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那知陵谷变,枯渎生茭藜。后来勿忘今,冬涉水过脐。
古虬照影,苍茫大树对水自赏。
惠州百姓们为了纪念苏轼筑堤,将其命名为苏公堤,与杭州西湖一样都简称苏堤,也是惠州西湖八景之一,诗意美名为苏题玩月。
阁亭观鸟,人们散步聊天共享和谐。
苏轼在惠州三年半时间,最为出名的诗要数脍炙人口:“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惠州一绝》诗。而我喜欢这个时段写的另一首《再用前韵》: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纷纷初疑月挂树,耿耿独与参横昏···麻姑过君急扫洒,鸟能歌舞花能言。酒醒人教山寂寂,惟有落蕊粘空樽。
白鹭归宿,鹭鸶在霞光中翩翩起舞
绍圣二年九月,苏轼在《赠昙秀》:白云出山初无心,栖乌何必恋山林。道人偶爱山水故,纵步不知湖岭深。空岩已礼百千相,曹溪更欲瞻遗像···人间胜绝略已遍,匡庐南岭并西湖。西湖北望三千里,大堤冉冉横秋水···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子何时丹。把丰湖喻为西湖,这位大“网红”一呼出,西湖之名也就成了此西湖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8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