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瑞安市阁巷(今属南滨街道,古称崇儒里)柏树村,大家都晓得这是南戏鼻祖高明(字则诚)的故乡,今建有高则诚纪念堂,可往往疏淡这个村的另一位赫赫名人——与高则诚有着姻戚关系①,且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宋末著名诗人、名臣、忠士陈则翁。
陈则翁生于宋淳祐八年(),卒于元元贞二年(),字仁则,号瑞洲。陈家先祖由福建迁括徙温,北宋宣和五年(),传至陈铎(云海),从温州迁阁巷。再传至五世陈圆、陈满、陈斋、陈供②四兄弟,均喜读书,讲节气,淡泊明志,无意仕途。其中,陈供生有陈养惠、陈则翁、陈任翁、陈养善四子。次子陈则翁独树出挑,承继前辈,读经史,习诗文,知书达理,为人正直,成为陈氏家族的俏俏人物。
瘁力任上兄弟亮节
南宋咸淳四年(),陈则翁试登礼部贡举学究科,继登宏词科,历官广东副使。
德祐二年丙子(年2月4日),南宋王朝宋恭宗赵昰投降蒙元。时,陈宜中③、陆秀夫、张世杰、文天祥等大臣随益王赵昰、广王赵昺逃亡到温州,在温州江心寺组成流亡政权。五月到达福州,众拥益王赵昰为端宗帝,号景炎,陈宜中任左丞相兼枢密使、都督,力图“中兴宋室”。
是时,陈则翁掌管广东南路粮食货物转运,兼理边防治安巡察监督。他尽忠职守,调运广南粮食物资,瘁力协助陆秀夫、张世杰、文天祥等大臣组织力量,英勇抗元,为匡复保国尽力。
元军继续大举南下,追击文天祥、陆秀夫抗元南宋小朝廷,时局极度维艰。
陈则翁的弟弟陈任翁(麟洲)随陈则翁至广东,倡义举勇,为宋室起兵勤王,由大将张世杰檄提,兵任广南督佥。陈任翁以身许国,英勇善战,可在督佥事任内不幸病于军中,英年早逝,年仅26岁。
国破弟亡,陈则翁深怀悲戚之情,跋山涉水,将弟任翁(麟洲)灵柩从广南运归故里安葬。当时,陈氏兄弟之忠义,之高风亮节,扬名东瓯。晚清翰林编修黄绍第在《瑞安百咏·陈瑞洲兄弟亮节》中赞云:“劫后山庵剩半云,瑞洲兄弟并能文。杜鹃同下东风拜,朝夕龙牌奉故君”。今天,我们读陈任翁的军旅诗④,更可知陈任翁“夜宿不解衣”“龙剑束征袍”“世无不死人”“丈夫死生义”的英雄形象和豪迈气节。
崖山之变誓不仕元
匆匆安葬好胞弟,陈则翁随即急忙赶赴广南,他在《剑城客思》诗中反映了当时的心境。诗云:“借屋清溪卸野舟,剑城特为故人留。闲门云获数松老,危瀑风飞乱石秋。明日远山孤客路,昨宵寒雨异乡楼。广南此去何时到,万里思家母白头。”
到了广南,他立即投入烦忙的事务,为抗元尽责尽力。他在《官舍有感》诗中说:“腊近衣方授,山深寒愈严。病将书卷废,愁伏酒杯添。故里风尘隔,微官岁月淹。思归归未得,低首愧陶潛。”
由陆秀夫、张世杰、文天祥等大臣组成的流亡政权,力图保住宋室国祚,在闽粤一带和元军进行了数次较量,可终因军心不稳,上下不一,降的降,逃的逃,节节败退,难能反转大局。文天祥也因吃饭时无备,被叛将张弘范突然袭击,被俘。
景炎元年(),南宋流亡政权到达广东新会崖山,此处东是崖山,西有瓶山,两山向南延伸入海,易守难攻。
景炎三年()农历四月十五日,十岁的赵昰落水病逝,众臣又扶持七岁的赵昺登基,改号祥兴。第二年(),元军向崖山发起进攻,史称“崖山海战”,宋军大败。元军逼近中军,张世杰深知大势不好,“乃抽精兵入中军”“乃与苏刘义断维,以十余舟夺港而去”。陆秀夫想去救援赵昺所乘坐的大船,可“王舟大,且诸舟环结,度不得出走”,于是临危背负年仅八岁的皇帝赵昺投海,继而张世杰以下十万余人以及全朝文官、太监、宫女、家属……尽节殉国。七日之后,“浮尸出海十余万人”。张世杰突围后得知皇帝死,心灰意冷,亦投海而亡。
南宋王朝最终灭亡,陈则翁悲恸欲绝,誓死不愿仕元,潸泪弃官返里。
集善院中哭祭皇灵
陈则翁誓不仕元,无奈从广东回归故里阁巷柏树隐居,心情万分悲凉,于是在村的河对岸建起集善院,在院之正厅供奉宋室皇帝的龙牌,左右附置文天祥、陆秀夫等忠烈牌位哭祭。
朝代兴亡更迭,孤臣未尽报国之志,心绪惆怅,每逢初一、十五,陈则翁时常与平阳爱国诗人林景熙、仙口裴季昌、宋埠林昊渊和瑞安曹村的曹穭孙等宋代遗臣,相聚于集善院祭奠,或在陈则翁之居宅半云庵中赋诗咏怀,私相痛悼,托黍离之悲,诉爱国之情,以释亡国之恨。他还曾与同为弃官归隐的平阳林景照相约,同游温州江心孤屿,一边观览瓯江中川自然景色,一边吟诵宋高宗“清辉”碑和文天祥《北归宿中川寺》⑤等,勾起对往事的记忆和怀思,即景赋诗,处处表现出悲凉感和高洁之风骨。他在《湘灵鼓瑟》诗中云:“苍梧云杳杳,湘浦月沈沈。谁将竹间泪,弹作丝上音。如怨復如诉,可听不可寻。乃知二帝子,常怀千载心。君臣等天地,死生空古今。此意不可极,悲风生夜深。”
操心闾里行善桑梓
当年的阁巷柏树村与隔村高宅腕地近江海,时有海侵、堤塘常损、道路泥泞。陈则翁关心桑梓殃情,热心闾里公益,行善济困,修筑道路、加固堤塘,利益里梓。又于村前龙船河上建造桥梁、修筑石路,便利柏树与高宅腕百姓往来。后来,因为高则诚时常坐在桥上读书,地方群众便俗称桥为“高郎桥”。
他又于集善院左右厢房创办书塾,聘请名师授课,奖掖后进,培育人才。高明父亲高功甫不幸早逝,高则诚小时就在这里读书。陈家倾注亲情之爱,倍加呵护栽培。高明长大后,陈昌时又将女儿(陈则翁孙女)嫁于高则诚。
膝下儿孙各有才名
陈则翁娶三个妻子,生有六个儿子,承传家训,习读经史,均善诗文,各有名气:
长子陈昌时,字少垣,号物吾,是高则诚的岳父,少颖悟聪敏,博学强识,擅长诗文,由宏词科任廉州教授,著有《鸡肋集》,存诗43首。
次子陈得时,号老吾,由郡贡生任常州无锡教谕,著有《颍西清啸集》。
四子陈与时,号存吾,任南康杂造局副使,《送高则诚赴举兼简梅庄兄》一诗,盛传乡里。
五子陈识时,号民吾,善诗词,通音律,操文立就,昆仲间有“雁行中推自眉焉”之誉。
陈则翁的孙辈,亦多有文才,代有闻人:
陈冈,号士原,诗人,长子昌时子,著有《溪堂集》。陈礼专,号士芳,次子得时子,任浙江宣尉司都事。陈升,号士顺,三子可时子,任江西崇仁县尉。……陈氏家族文风兴盛,久盛不衰,传有《清颍一源集》八卷,自宋元至明代,选录陈家数十位诗人,计三百多首诗,为陈氏著作之精华,也给瑞安人民留下一部宝贵的文化遗产。
陈则翁于公元年卒于家,前来吊祭的村民、亲友、名士众多,墓葬管岙后溪。
注:
①陈供的女儿(陈则翁之妹)嫁给高天赐(高明祖父),陈昌时将女儿(陈则翁孙女)嫁给高明。陈则翁既是高明的舅公,又是外祖父,两家数代联姻,感情笃厚。
②陈供,字居敬,号杏所,陈则翁父亲,隐居不仕,善诗,有《及春稿》,今存诗六首。
③陈宜中,温州人,宋末宰相,史有争议。
④陈任翁军旅诗三首
闽峤军中
翠华齐拥霍嫖姚,却向青山说豹韬。兵马夜行残月下,弓旌寒响朔风高。壶浆故老愁啼血,野饭将军猛茹毛。最恨新亭空楚泣,自提龙剑束征袍。丙子广南病中
疑危身世寄鈚锋,病久参苓术已穷。卜命自知终有死,劳生空恨竟无功。乡愁满眼秋云碧,客泪沾衣夕阳红。只恐遊魂招不得,杜鹃声里拜东风。丙子岁二首(之二)
夜宿不解衣,晚饭惟脱粟。甲重群马嘶,旗行万夫仆。西风驱阵云,掺鼓振寒石。丈夫死生义,岂为沽微禄。抠衣白主将,功重名亦足。世无不死人,慎勿污简牍。⑤
文天祥《北归宿中川寺》
(中川寺:即温州江心寺)万里风霜鬓已丝,飘零回首壮心悲。罗浮山下雪来未,扬子江心月照谁。只谓虎头非贵相,不图羝乳有归期。剩浪一到中川寺,暗读中兴第二碑。参考资料:
①《瑞安百咏》
②《清颍一源集》陈千铭编修
③《阁巷陈氏宗谱》
④平阳林景熙简略
⑤宋末有关史料
美编:小叶审读:何光明
审核:欧兴俊终审:邵定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7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