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夏季是最炎热的季节,也是蚊虫最为活跃的季节,这段时间内,全国各地都报来了蚊虫灾害的消息,比如上海地区铺天盖地的白蚁,又比如东北地区出现了常见的蚊虫“小咬”。
对付这些漫天飞舞的蚊虫,我们人类大体上还可以接受,但是对待“蜱虫”这样的夺命昆虫,我们就要加大防护的力度了。
年6月,江苏盱眙市民李师傅的小舅子和岳母被蜱虫咬伤,没过多久就器官衰竭,最终不治身亡。
前两个月,杭州一位大伯被蜱虫叮咬后,竟检查出了“新型布尼亚病毒”,随后,他的脏器功能迅速衰竭,直接被送进了ICU。
随着这些年蜱虫害人的消息越来越多,人们也对蜱虫有了相应的的认识。
那么,蜱虫到底是什么样的虫子,为什么被它咬一口,为什么会产生这么严重的后果呢?
蜱虫——小小的“夺命”昆虫
蜱虫,属于寄螨目、蜱总科,成虫背部有壳质盾板的是硬蜱,没有盾板的是软,无论它们的种类是什么,对于人类都有着巨大的危害。
蜱虫体表颜色一般为红褐色或灰褐色,体型为椭圆形,吸血前,它们的个头很小,和米粒差不多,但是随着吸血过程的进行,它们的体型会迅速膨胀,最终长成黄指甲盖大小。
蜱虫的发育过程,基本分为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个阶段。成虫吸血后,交配落地,一般会蛰伏在草根、树根、畜舍等地。
正因为蜱虫吸血前体型小,而且往往在草地中“埋伏”,因此,在草地中玩耍的儿童和大人,往往会成为它叮咬的目标,而蜱虫的“叮咬”可没看起来那么简单,它的叮咬往往意味着病毒的输入。
在它的叮咬之下,莱姆病、Q热、出血热、鼠疫等等罕见的病毒,都会轻而易举的攻入人体内,而这些病毒对人体的危害,都是相当恐怖的,据中国疾控中心统计,蜱虫可携带83种病毒、14种细菌、17种回归热螺旋体和32种原虫。
此外,蜱虫还有一个“秘密武器”,那就是麻痹性的“无痛叮咬”。咬人时,蜱虫的假头会刺入人体皮肤,随后吸取人体血液,这个时候,它还会会释放出一种麻醉物质,降低人的感知能力。因此,人们难以察觉它的存在,在无形中就中招了。
蜱虫叮人的时候,往往会选择皮肤较薄的位置动手,比如人的颈部、耳朵旁边、大腿内侧等地。
在去年高发期,辽宁抚顺的一个2岁小孩与家人到森林公园游玩,结果游玩过程中,孩子的后脑勺长出一个“小肉球”,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这个肉球也在迅速变大。
家长发现这是蜱虫,医院,但是时间晚了,这个时候的蜱虫吸食人血,已经长大了几十倍,用传统的办法已经无法取出来了。
无奈之下,医生只好进行手术,将蜱虫吸食的一小块肉切掉,小孩这才幸免于难,家长们这才发现,蜱虫虽然脱离了人体,但仍然还活着,由此可见,蜱虫的生命力有多强。
吸血过程中,蜱虫的唾液还会分泌神经毒素,导致人体疾病多发,引发呼吸衰竭,甚至死亡,最恐怖的是,如此可怕的蜱虫,生育的速度也是非常快的,它们中的雄虫穷极一生,可以和多个雌虫交配,而且雌虫一次就能产下成千上万个卵。
蜱虫还有越冬生存的能力,硬蜱成虫活动期在4—8月,高峰期在5—6月,幼虫和若虫的生存和活动的时间更长,大部分都是从早春4月开始,持续到9月—10月之间。
综上,蜱虫不仅繁殖速度快,而且存活时间长,因此,我们在面对这种“夺命寄生虫”的时候,不可不防。
蜱虫防治
蜱虫叮咬之所以成为夏季的高发情况,和蜱虫的喜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据我国年出版的《昆虫百科》讲述,蜱虫对动物的汗臭和二氧化碳非常敏感,因此,它往往是通过敏锐的嗅觉寻找宿主的。
当蜱虫距离宿主15米的时候,就能感知到宿主的存在,随后就会从蛰伏状态变为活动状态,一旦接触到宿主,就会“攀登而上”,从而对宿主展开吸血和寄生。
因此在灭杀蜱虫的方面,我们要定期清理周围的灌木杂草,而且要清理动物的圈舍,从而防止蜱虫幼虫的蛰伏。
此外,我们还可以使用一些化学药剂灭杀蜱虫,比如在蜱虫期许的场所喷洒马拉硫磷、杀螟硫磷等等,也可以用生物农药喷洒在蜱虫活动的草地、树林中。
从我们个人的预防角度出发,我们应该做好个人防护,进入蜱虫存活的地方,要穿无紧服、长袜长靴并且戴好防护帽,如果有外露部位,则要涂好驱避剂,离开有蜱地点后,要相互检查,切勿将蜱虫带出蜱虫高发地。
我们也可以通过药物进行预防,在皮肤上涂抹罗浮山百草油,这样,能够有效的预防蜱虫叮咬。
如果不幸被蜱虫叮咬了,千万不要下意识的用手指去揪,因为蜱虫受到刺激后,会更加拼命的往体内钻,而且会释放大量的蜱虫唾液和传染性病原体,因此,被蜱虫叮咬后,应该医院就医。
年,由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军事健康教育教材》特别提醒了三类人,即遛狗人、钓鱼人和野游人。
遛狗的时候,狗狗往往会在草坪中活动,因此会成为蜱虫叮咬的目标;野钓者垂钓的时候,一动不动,也容易被蜱虫吸血寄生;野游人上岸和下水的时候,往往会进入杂草树木中,这就给蜱虫创造了契机。
结语
尽管蜱虫只是一只微不足道的“小虫子”,但是却有着极为危险的一面,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认识蜱虫,了解蜱虫,并且知道如何预防蜱虫,从而防止此类事件一件接一件的发生。
我们认了面对大自然的时候,往往以食物链顶端的“统治者”自居,对其他地球生物不以为意,这种想法,往往会成为压垮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