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三元宫道教著名宫观。在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山南麓。始建于东晋元帝大兴二年(),初名越岗院,为南海太守鲍靓之女鲍姑修道行医之所,因地处市北,后人又称“北庙”。是岭南现存历史较长、规模较大的道教建筑。
广州三元宫是岭南现存历史较长、规模较大的道教建筑。据史书记载为东晋时南海太守鲍靓所建,明代万历年间重修时始称三元宫。三元宫坐北朝南,在越秀山南麓,依山而建,渐次升高,现存各殿堂建筑总面积约平方米,布局以正对山门的三元殿为中心,殿前拜廊,东西连钟鼓楼。大殿后为老群殿,大殿两侧自南向北,东侧为客堂、斋堂、旧祖堂、吕祖殿;西侧钵堂、新祖堂、鲍姑殿等建筑。年12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概述
广州三元宫道教著名宫观。在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山南麓。始建于东晋元帝大兴二年(),初名越岗院,为南海太守鲍靓之女鲍姑修道行医之所,因地处市北,后人又称“北庙”,明代崇祯十六年()改建后更名三元宫,主祀上、中、下三元大帝;清代康熙三十九年()时任主持杜阳棣在平南王尚可喜等人的资助下,先后扩建山门灵官殿、三元殿、钟鼓楼、吕祖殿、鲍姑殿、老君殿、玉皇殿、斗姥及道舍等建筑,使三元宫规模宏伟,殿宇巍峨,遂成为岭南著名道教宫观。乾隆、同治、光绪年间均有不同程度的修葺。
抗日战争期间,该宫惨遭破坏,后不久又得住持何诚瑞募化重修;从年起广州道教界开始对其进行全面地修复,现有灵官殿、三元大殿、鲍姑殿、吕祖殿、玉皇殿、老君殿及道舍等道教建筑近百间,宫内终年香客游人络绎不绝,四季花草飘香,香火旺胜,既是广州市一大旅游胜地,又是岭南著名的道教官观。现为广州市道教协会所在地。
三元宫的整体布局是:以正对山门的三元殿为中心,坐北朝南;殿前拜廊东西连接钟鼓楼,殿后为老君殿;两侧自南而北,东为旧祖堂、斋堂、客堂、吕祖殿,西有钵堂、新祖堂、鲍姑殿等建筑。各殿堂建筑总面积约平方米。三元宫主殿三元殿宽20.27米,深16.85米,建在北面高一级的石台基上,与钟、鼓楼和拜廊连成一片,在广州古建筑中独一无二。
三元宫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广州流行的上元诞、中元诞、下元诞的宗教民间节庆的主要活动场地。
历史追溯
综述
广州市三元宫修建于晋朝,位于广州市北越秀山下。它是晋代女针灸家鲍姑采艾行医之处,明代重修后改名三元宫。据立于三元宫内的《三元宫历史大略记》碑文记载:“三元宫在越秀山麓,东晋时南海太守鲍靓建,名越岗院。明万历及崇祯重修更今名。”三元宫在明清两朝及民国年间曾七次重修,《三元宫历史大略记》又载:重修之事历代皆有,顺治十三年李栖凤捐俸重修开为道观;乾隆五十四年总督嘉勇公福捐俸,发起住持郁教宁、黎永受、杨贺炯师徒相继募化督工,至乾隆六十年完竣;道光十七年云南储粮道邓士宪发起重修。
同治八年两广总督瑞麟捐俸重修;光绪二十八年住持梁宗琪募化重修;民国八年住持张宗润重修一次;民国三十三年住持周宗郎、何诚端,得欧阳霖等极力相助,于是年癸未三月二十一日重修。经多次重修后之三元宫,在堂前石廊将吴道子观音像真迹勘于壁洞间以志景仰。又有西隅虬龙井旧址,张信纲备资修葺虬井古屋一间,纪念鲍姑在此得道,建设藏经阁收集古代圣贤著作之书。从以上记载可知,三元宫原为晋代女针灸家鲍姑采艾行医之处,她去世后人们就在那里设祠纪念她,清代重修开为道观。现存的医史遗迹主要有:鲍姑宝殿、虬龙古井和道家炼功碑。
广州三元宫
创始期
三元宫的历史,上溯东晋。元帝大兴三年(),南海郡太守,陈留(今河南开封)人鲍靓,为其女鲍姑(道学理论家、丹阳句容人葛洪之妻)在此兴建修道场所,初名越岗院。鲍姑行医济世,采集草药红脚艾,配以院中井水,制药以灸赘瘤,救人无数。鲍姑仙逝后,人感其医德善功,集资塑像,祀奉院内,是为鲍仙姑殿。鲍姑行医配药用过的井,后人珍存,名为虬龙古井。时光飞逝,唐时此地曾为悟性寺,延至南汉。几经兴废,至明万历年间,原越岗院终获大修。据屈大均记:明崇祯十六年(),钦天监来穗巡视时云:天卫三台列宿,应运照临穗城。越秀山气势雄厚,应将越冈院改为三元宫,以祀奉三元大帝,以应上天瑞气,当时绅耆赞同,集资塑三元(三官大帝)像于正殿,鲍姑殿移至偏殿,三元宫由此得名。
清康熙三十九年(),广州久旱。龙门正宗十二世玄嗣、罗浮山冲虚观住持杜阳栋,应穗城官绅特邀前来祈雨,果降甘霖,遂被留为三元宫第一任住持。时杜募化监工,大兴土木,三元宫由此规模宏大壮观,面积达余井(1井为11.1平方米),成为道观丛林,供应过往道侣衣食,宗教生活也日趋完善。杜又为三元宫购置田产多亩,即40多万平方米,后被奉为本宫开山祖师。
经营期
三元宫的经历很不平凡。清顺治十三年(),广东巡抚李栖凤捐俸发起重修三元殿及钟鼓楼,平南王尚可喜捐铸大钟一只。此后,经康熙、乾隆、道光至同治的百多年间,历代官绅如总督金弘振、嘉通福、瑞麟,云南储粮道邝士宪及住持杜阳栋、郁教宁、黄宗性等,或捐俸募化,或督工扩建,宫观日趋宏伟,香火日益鼎盛。民国以后,三元宫时起时落。龙济光时期(~年间),三元宫一带列为军事禁区,门庭顿趋冷落。
年,住持张宗润曾予重修。
陈济棠治粤期间(~),因陈信道佛,三元宫又转兴旺。年,广州市教育局拟在三元宫设美术学校,虽经陈济棠岳母周旋,仍要将后山的八仙殿、栖霞洞、五老洞拨出。据《国华报》载,经此一难,年农历元月十五日即上元诞,参神者仍多达10余万人。抗战期间,道侣星散,仅余数人,再度冷落。
日军投降后,三元宫复兴。年农历十月十五日即下元诞,参拜者如潮涌,连跪拜之地都难插足。是年政府欲在三元宫建忠烈祠。为保道场,住持唐诚静、李信谐发起成立中国道教会,聘政界要人任宫内名誉职事,经活动后,忠烈祠他移。
珍贵文物
宫内各殿,建于康熙年间,反映了清代道教宫观的建筑风貌,已有余年的历史。光绪二十九年(),住持梁宗琪将本宫余亩田产尽数捐出,赞助兴办时敏中学。为此清廷钦赐“保光励学”、“护国佑民”两匾。原字写在黄绢上,两匾由京来穗时,该官隆重迎接,经刻在巨匾上,恭悬于大殿前。“文化大革命”时两匾俱毁,后一匾于年在三元宫开放时另立。
20世纪50年代,宫内存探花刘世安字四幅,康有为中堂字一幅,居廉牡丹画一幅,沈绵春大中堂竹一幅,竹禅大横披石竹一幅,道藏一套,平南王尚可喜送大钟一口。“文化大革命”后,上述文物已不知所终了。
同治八年(),住持黄宗胜重修三元宫,从肇庆得青牛足迹石块,今仍置于吕祖殿前的小池内。唐吴道子绘观音大士真迹(石刻),高1.5米,宽1米,现仍嵌于宫内西侧碑廊的石壁上。鲍姑遗留的虬龙古井,年因井内泻泥面积太大而填平,只保留井栏遗迹。年因填高地面,井随之湮没。重新开掘,虬龙古井再现。年9月,老君殿重修竣工,施主送来太上老君青牛之塑像,它将成为未来之文物。
年3月,三元宫获重新对外开放。年起,陆续收回被占殿宇,并予重修。年春节前,举行了开光仪式,并对外开放,香客游客日增。年上元诞,按出售门票统计,进三元宫者达6万多人。
作为久远的文物古迹,三元宫是一个可以不断探求出新价值的谜。三元宫历代均有重修,相沿至年,十年动乱中宫内道士被迫离去,至年7月1日,离宫道友回宫重修开放。
建筑结构
建筑概述
三元宫是在越岗院、鲍姑祠的基础上扩建的,历代多次重修,才有今日壮观面貌。后明末清初,广东巡抚李栖凤,平南王尚可喜,耿精忠,总镇金弘振等来宰羊城,见三元宫乃羊城胜地,曾嘱名书法家翰林院庶吉士游显庭写八个大字“三元古观,百粤名山”刻木对联挂于门口,于是着意扩建三元宫,清顺治十三年(公元年)巡抚李栖凤重修三元殿,并钟楼、鼓楼各一座,平南王尚可喜铸大钟,康熙三十九年(公元年)金弘振重修开创正式道场,邀请罗浮山龙门正宗十代玄裔杜公阳栋字镇陵(山东莱州府潍县人),来宫督工修建,为所教十方丛林规范,板梆传餐,俾得十方云游道士,籍以留丹栖息之所。
宫内设有鲍仙姑殿、玉皇殿、三元三品三官大帝(天官大帝、地官大帝、水官大帝)三元宝殿、太上老君殿、吕祖殿、邱祖殿、青莲、灵官殿、斗姥殿、文昌殿、北帝殿、钟离殿、武侯殿、天后殿、关帝殿等等,钵堂、客堂、斋堂、祖堂,并在堂前右侧,将唐吴道子观音像真迹石嵌于壁间,五老洞遗迹,及后山余地设花圃,青牛足印、一一修好;西隅鲍井(虬龙古井)旁有古屋一间,挂有“虬隐山房”匾额,为鲍姑在此得道仙迹;藏经阁,搜集前贤著作,保存国粹。光绪廿九年(公元年),住持梁宗琪经众议兴办时敏中学,培养人材,钦奉敕赐“葆光励学”匾额,悬于头门,清同治二年(公元年)把三元古观,百粤名山木对残烂,原迹凿于山门口两旁石上,以留永纪。
整体布局
三元宫的整体布局是:以正对山门的三元殿为中心,坐北朝南;殿前拜廊东西连接钟鼓楼,殿后为老君殿;两侧自南而北,东为旧祖堂、斋堂、客堂、吕祖殿,西有钵堂、新祖堂、鲍姑殿等建筑。各殿堂建筑总面积约平方米。三元宫主殿三元殿宽20.27米,深16.85米,建在北面高。一级的石台基上,与钟、鼓楼和拜廊连成一片,在广州古建筑中独一无二。三元宝殿,殿的深处,正中位置供奉着三元大帝,他们原来是中华民族的祖宗,是三官大帝的化身尧舜禹三位大帝,三位大帝分别被称作上元一品赐福天官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地官大帝和下元三品解厄水官大帝,看来年代越久远的地位越高,他们的生日分别是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称做相上元节,中元节和下元节。
三官大帝,全称“玉真天地水府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三宫九府应感天尊”,居阙下三元妙纬宫三元总圣宫,是宝阙下上元覃恩府上元一品九炁赐福天官曜灵元阳大帝紫微帝君总真应见天尊、中元覃宥府中元二品七炁赦罪地官洞灵清虚大帝青灵帝君平等应善天尊、下元通济宫下元三品五炁解厄水官金灵洞阴大帝旸谷帝君法流远洽天尊的总称。
《历代神仙通鉴》云元始天尊:“复飞身到太虚极处,取始阳九气,在九土洞阳,取清虚七气,更于洞阳风泽中,取晨浩五气,总吸入口中,与三焦合于一处。九九之期,觉其中融合贯通,结成灵胎圣体。正当春一月月望之雷,从口中吐出婴孩,相好光明。又于秋一月望日,冬一月望夜,复吐出二子。”“皆天地莫大之功,为万世君师之法”。后来元始天尊吐气化成“三官大帝”。北魏时,寇谦之改革天师道,将三官与三元相结合。《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四六引《蠡梅集》日:“盖天气主生,地气主成,水气主化,用司于三界。而三时月之望候之。三元正当三归宫,故曰三官也。”故以农历的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
《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注》卷一《因缘经》:“正月十五上元宫主一品九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于是日,同下人间,校定罪福也;七月十五日中元宫主二品七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于是日同出人间,校戒罪福也;十月十五日,下元宫主三品五炁解厄水官扶桑大帝于是日同到人间,校戒罪福也。”同时,刘宋陆修静还有“三官所执,生、死、苦考自明法曹”之说。又与“三清境相”结合。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卷二《三元品诫经说》:“上元天官隶玉清境,结青、黄、白三气,置上元三宫,其中宫名元阳七宝紫徽宫,总主上真自然玉虚高皇上帝,诸天帝王上圣大神。中元二品地官隶上清境,结元洞混灵之气,凝结黄之清而成,其中宫名洞灵清虚宫,总主五帝五岳诸真人及惜地神仙已得道者。下元三品水官隶太清境,结风泽之气,凝晨浩之精而成,其中宫号扬俗洞泉宫,一曰青华方诸宫,总水帝扬谷神王,九江水府河伯神仙,水中诸大神及仙箓簿籍。”还和道教元气说结合,《云笈七羲》卷五十六:“夫棍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气,生成人伦,长养万物。”
据《元始天尊说三官宝号经》,此三位天帝之名及其职掌为:“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并称得道神仙,皆从三官保举;下方生人,但持三官宝号,能除厄难”。
《三元品戒经》称“上元天官隶玉清境,结青黄白三气置上元三宫,总主上真自然玉虚皇皇上帝、诸天帝王、上圣大神”;“中元二品地官者,隶上清境,结元洞混灵之气,凝极黄之精而成,总主五帝五岳诸真人,及诸地神仙已得道者”;“下元三品水官隶太清境,结风泽之气,凝晨浩之精而成,总主水帝汤谷神王、九江水府河伯神仙,水中诸大神及仙箓簿籍”。
天官赐福:天官名为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隶属玉清境。天官由青黄白三气结成,总主诸天帝王。每逢正月十五日,即下人间,校定人之罪福。故称天官赐福。
地官赦罪:地官名为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隶属上清境。地官由元洞混灵之气和极黄之精结成,总主五帝五岳诸地神仙。每逢七月十五日,即来人间,校戒罪福,为人赦罪。释放幽冥业满之灵。
水官解厄:水官名为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隶属太清境。水官由风泽之气和晨浩之精结成,总主水中诸大神仙。每逢十月十五日,即来人间,校戒罪福,为人消灾减厄、解冤释结。
奉祀:天地水三官以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和十月十五日为神诞之日,道教徒都进庙烧香奉祀,或建黄箓斋、三元斋等道场,以祈福消灾。
殿里从外向里矗立着好几对柱子,每对柱子上都有楹联,楹联多是三元宫的又一个特点。内容既有国泰民安的,又有消灾除病,透出中华民族务实的传统。
三元宫的第三个特点是宫里神仙太多,供奉的不止是三元大帝,还有其他本土神仙.殿堂太拥挤,因而显得局促。
三元宝殿后面最左边的是鲍姑殿。鲍姑殿供奉的是高干子弟,是南海太守鲍靓的女儿。三元宫原是鲍靓为女儿鲍姑建造的修道行医之所,当年叫越岗院,她因此被称作中国第一位女中医,她的丈夫是当时有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葛洪。到这里烧香是要求鲍仙姑替世人消灾去病的。
到了明代,朝廷钦天监到了广州,说动当地乡绅,将越岗院改造为三元宫,塑三元神像于正殿,移鲍姑像于偏殿,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样子。和鲍姑殿并列的,有清朝扩建的供奉太上老君的老君殿,供奉慈航道人的观音宝殿,供奉海上保护神妈祖的天后宝殿,供奉八仙之一吕洞宾的吕祖殿,供奉被尊封为荡魔真君的关羽的关帝宝殿,供奉文财神无心的比干的财神宝殿,以及供奉道教护法神王灵官的灵官殿。三元宫供奉的神仙大多有替人消灾(如鲍姑和妈祖),助人发达(如关帝和比干)的具体功用,而请和他们帮忙的办法主要就是表现出虔诚,特别是敬香和跪拜。
三元宫有官方味道,当年,它为南海太守所建,如今,它是广州市道教协会所在。
相关名人
自鲍靓在北庙旧址建造越岗院以来,三元宫已有1多年的历史了。从三元宫上溯到越岗院,不能不说到鲍靓、鲍姑和葛洪三人的生平和事迹。
鲍靓字太玄,魏晋时在广州任南海太守,他笃信道教,还是最早把道教丹鼎派传入岭南的人物。后来,他在当时越井岗的越秀山下建了一所越岗院,在此宣传道教并炼丹。
鲍靓后来收了一个徒弟叫葛洪。葛洪在历史上是一个传奇人物。他是晋代江苏句容人,字稚川,号抱朴子,三国时吴方士葛玄的重孙。葛洪是一名道教理论家、医学家和炼丹术家,自幼好神仙寻养生之术,曾向葛立的弟子郑隐学习过炼丹术。惠帝末年,他应广州刺史嵇会之请,到广州任参军,居广州约10年。后他追随鲍靓探究道教理论及炼丹、养气之术,并与妻子鲍姑一道替百姓治病。24岁那年,葛洪首次来到广州,拜师学艺长达10年,终成为一个常识渊博的人。
年未过40,便著有《抱朴子》内外篇70卷、《金匾药方》卷等著作。他精通针灸术,据说三元宫内原有的针灸经络图碑刻就是他留下的。东晋元帝时葛洪曾到南京(时称建康)任官,官至丞相,因而他又被人称为丞相道士。后来他听说交趾即今越南盛产丹砂,便辞去高官厚禄携眷第二次来到岭南,受到广东刺史邓岳挽留,此后他在罗浮山整整生活了30年,炼丹制药,著述不辍。葛洪还在罗浮山建造了东南西北四个庵,即现在的冲虚观、白鹤观、九天观和酥醪观。
葛洪的妻子鲍姑,亦精于医道。鲍姑是鲍靓的女儿,从小深受道教影响。由于鲍靓深爱和器重徒弟葛洪,便把18岁的鲍姑许配给他,那时葛洪年过四十了。此后夫妻二人恩恩爱爱,共同研究炼丹与医术。鲍姑一生几十年都是在广东度过的,为了采药、行医,她足迹遍及南海、番禺、博罗、惠阳等地。她医术十分高明,老百姓都亲切称她为“女仙”、“鲍仙姑”。后人在越秀山下建“鲍姑祠”纪念她,她用过的井被称为“鲍姑井”,又叫“虬龙古井”。可惜现在这祠和井都不复存在了。而三元宫内却建起了纪念她的“鲍仙姑殿”。鲍靓后来将女儿葬于罗浮山,山上的“黍珠庵”是为纪念鲍姑而建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