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含近现代名人,排名不分先后
刘裕刘裕(公元年-公元年),字德舆,小名寄奴,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也是南朝时期开国君主,在位共2年,出生地是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今江苏省镇江市)。刘裕家族在早年随晋室南渡,长居京口,自称是汉高祖刘邦弟楚元王刘交第二十二世孙。刘裕于兴宁元年三月壬寅日(公元6年)出生,其时家境贫苦,母亲更因分娩后疾病去世,父亲刘翘无力请乳母给刘裕哺乳,一度打算抛弃他,只因刘怀敬之母伸出援手,养育刘裕,才得以活下来。
宋武帝刘裕被称为“南朝第一帝”,他平定了孙恩之乱,消灭了桓楚,北伐中原,灭亡后秦、南燕,击败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统一南方。他的军事思想非常丰富,为中国军事史做出过重大贡献。他所做的改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历史的发展。关于他的评价,有人认为他是当之无愧的南朝第一人,在军事上成就非常突出。但也有人认为他在制度典章建设方面和选人用人方面功绩平平。他的谥号是武皇帝,庙号是高祖。
刘勰刘勰(约公元年-公元年),字彦和,生于京口(今镇江),祖籍山东莒县东莞镇大沈庄(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晚年在山东莒县浮来山创办(北)定林。刘勰一生中唯一的为官生涯在龙游,他的《文心雕龙》也因此与龙游有了关联,为龙游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文心雕龙》成书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元年至二年(—)间。全书共十卷,五十篇,分上下两编,各二十五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个部分。
他通过对文学的深刻研究,写出了自己对文学的见解,因此对在文学方面的知识产生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他的著作《文心雕龙》是一部纵览古今、历久弥新的中国文章学元典,留下了一把打开中国文学宝库的钥匙。关于他对后世的影响,有人认为他的“雅义丽辞”评论文章标准体现了六朝时期对语言艺术之美的追求,有领先时代之处,同时也继承了传统儒家诗教观,有其局限保守的地方。
萧衍梁武帝萧衍(公元年-公元年),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郡武进县东城里(今镇江市丹阳访仙镇)人。他出身兰陵萧氏,为西汉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萧衍是南朝梁开国皇帝(公元年-公元年在位),他在位期间开创了一个国家,垂拱而治接近五十年。他是一位文武双全的皇帝,精通诗、书、礼、易,琴、棋、书、画,乐律和佛法,还通达梵语,亲自翻译梵语佛教典籍。
梁武帝萧衍被称为“和尚皇帝”。因他非常信奉佛教,朝廷曾为他四次赎身。他认为佛教可以让他更好地治理国家,因此他在位期间大力发展佛教,广建寺庙,发展僧徒。他本人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经常往寺庙里跑,甚至曾三次撇下皇位舍身为寺奴。他在军事上抵御北魏南侵,一度在取胜,维持了南北均势。他发动叛乱,次年渡江攻破建康,萧衍被囚死于建康。
许浑许浑(约公元年-约公元年),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镇江市丹阳)人,唐代诗人。许浑早年屡试举不第,南北漫游。文宗大和六年(82年),中进士,释褐任当涂令,摄太平令。宣宗大中三年(年),为监察御史,次年抱病东归,改授润州司马,居于丁卯涧村舍。晚年归润州丁卯桥村舍闲居,自编诗集,曰《丁卯集》。其诗皆近体,五七律尤多,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谓“丁卯体”。
许浑是晚唐著名诗人之一。他的诗风以律诗为主,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许浑的代表作《咸阳城东楼》一个名句流传千古,人人皆知。后世评价他缺乏对现实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8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