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文字风格不同,那么诗的意味也就有差别,故此诗词的关键还是在于文字的处理。
七绝车过长安镇文/诗友
牵魂最喜是乡音,别梦何堪故地寻。
一种相思藏久远,为谁消瘦到如今。
诗友这首七绝写得比较飘逸,只要表达的意思就是听不到乡音,又怕听乡音,心态应该是比较惆怅。
一二句写乡音难觅,行文流畅自然,意思通晓明白。唯有“最喜”稍微不搭,因为牵魂应是一种相对愁的情绪,对应第二句的“何堪”,也是有无奈的愁绪,故用“最喜”或失之妥帖。
三四句也是写得比较神韵流转,但笔法相对虚写。把对乡音的渴望,用“相思”来表达,可以是可以,但还是略感别扭。另外“为谁”也是稍微矛盾了,因为前两句就知道你想念的是乡音啊,你消瘦的自然也是为乡音,这里再说“为谁”,那就有凑字嫌疑了。
总体来说,这首七绝语感与章法都不错,而且也比较有韵味。
七绝车过长安镇文/步韵
魂牵梦绕是乡音,客在天涯无处寻。
车过长安偶闻说,情怀忐忑到如今。
这首调整并步韵的作品,主要进行了脉络上的梳理重组,把情感也固定在近乡情更怯上面。想听乡音,路过偶尔听到类似乡音的,心情忐忑。相对比上一首来说,写法更实在一些,没那么虚泛。
首句开头直接用“魂牵梦绕”的四字成语下定论,就是想念乡音。为何这么想念?顺理成章的第二句推出“客在天涯无处寻”,就客外地,听不到呀。
第三句忽然转折,我现在开车路过长安镇,偶尔听见了类似家乡话的语言,那会怎么样呢?一路上心情就很忐忑了。越接近家乡就越忐忑,至于为何忐忑,读者可以自行领会,各种解读。近乡情怯,不外乎如此。
七绝端午节惠州摘荔枝文/诗友
荔熟蝉鸣五月风,禾枝桂味各争红。
轻车早发罗浮去,欲破苏仙三百功。
诗友这首七绝也是很接地气的,手法比较娴熟了,诗味也相对浓郁,并且立意也有新意,不错的作品。
首句点明季节与各种天气氛围,也说明荔枝成熟了。次句则写荔枝争红,那回头看来,首句的“荔熟”其实没必要写出来。次句就是荔熟的表现了。七绝要注意字词的提炼,不要浪费在拉扯上。
三四句用轻松调侃的口吻写出对荔枝的向往,非常不错。化用苏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的诗句,为了打破这个记录,开车去罗浮山下去,手法相当不错,但尾句略显油滑。
七绝端午节惠州摘荔枝文/步韵
昨趁惠州端午风,罗浮山下摘深红。
坡仙日啖曾三百,我笑轻松破此功。
其实,这首也是属于轻松愉快的摘荔枝诗词,意思也与上一首类似,只是文字做了次序调整。
一二句也是中规中矩的写法,写明时间地点与事情,但并没有做对荔枝细节描写的刻画。强调的是摘荔枝的事情而已,这样才能更好集中与苏东坡比赛的心情。
三四句与上一首诗友的意思类似,但次序做了调整。先写苏东坡当年的豪情,再写我来超过他,这样感觉重点更明确一些。
其实尾句可以有多种写法,比如“坡仙日啖曾三百,饮罢凉茶破此功。”,这里就变成了暗喻多吃荔枝不好,会上火,须凉茶来镇压火气。类似这种句子都可以写,可以翻出各种不同的意味。
上述几首七绝,没有什么好坏优劣之分,只有文字处理的风格不同。最喜欢何种笔法创作的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青菜萝卜各有所好罢了。诗词的关键,还是在于对文字的掌握与处理,格律平仄都不是事儿。
#诗词#如何追寻故园的记忆?学李商隐写七律,寻找归乡之路,谁的更沧桑李商隐写七律吊唁友人,而我写端午伤逝屈原,哪种七律手法更动人诗友这首夏至七律,思想与感情并驾齐驱,但质量待提升,修改示范想了解苏东坡端午诗词创作技法?不妨先看这3首清婉流丽的作品!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8727.html